最新要闻

跋山涉水渡险关,困难任务挑肩头

阅读:422 时间:2021-09-07 14:36

 —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21年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工作(三)

  初秋的贺兰山上风清气爽,云端长长的影子斜跨在山上,像一层层涟漪在林海上荡漾,那巍峨雄浑的山峰就像父亲伟岸的身躯一样,尽显雄伟与庄严,走进贺兰山就像投入父亲的怀抱一样,亲近之感油然而生,我们也将踏入山谷,去了解贺兰山的每一条褶皱,触摸每一寸肌肤,穿梭在丛林与沟壑,进一步摸清贺兰山的样地信息。

  2021年8月12日,保护区林草生态监测第四调查小组将进入贺兰山大水沟开展样地监测任务,此次的7个样地分别布设在大水沟的南沟和中沟两条沟道内,计划进山驻扎调查,并在一周内完成监测任务。这两条沟道是贺兰山出名的乱石滩,沟道乱石横生、山体悬崖陡峭,乱石遍布层叠,在贺兰山是出了名的难走,如果从沟口走到分布有针叶林的地方须得在山里宿营,否则返回困难。为了能保质保量完成监测任务,大水沟管理站站委班子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并特别抽调管理站的精干力量组成后勤小队,保障调查组的食物物资供给。早上六点半,四名调查组成员和六名运送给养物资的管理站工作人员组成新的小队整装待发,开始向南沟桦树泉宿营地出发。

  


  从南沟沟口到桦树泉GPS显示约15公里的直线距离,但蜿蜒的山路走下来估摸得20多公里,只能徒步行走,为保障调查组拥有充沛的给养物资,每个队员都背着鼓鼓的背包,负重50多斤,加之近期连续高温在32℃以上,只能顶着烈日前进,身体就像打开的水龙头,汗水止不住的从身体溢出,沾透衣服,黏黏的贴在皮肤上,让人越走越感觉身上背的东西愈加沉重,大家依旧是深一脚浅一脚地继续前行。走累了,找棵灰榆休息一会,灰榆是山上的一种耐寒的阔叶小乔木,高3-5m,也称旱榆,多生长在海拔1300-2800米的沟道两侧及石质阳坡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灰榆的树冠修理的像一把把遮阳伞,我们坐在伞下就地捡起地上榆钱,剥开取出榆钱籽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起来,一丝稍带油性的清香味在嘴中蔓延开来,让人顿时神清气爽,打起了精神,便起身继续前行,有经验的老护林员都知道,山里赶路最不能过长的休息,休息时间越长就越不想走,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走到中午时分,下了樱桃沟,几个年轻的小伙开始询问距离桦树泉还有多远,护林员小赵稳了稳身形,指着前方高耸的山峰笑到,“不远了,在绕几道弯子就到了”,听到不远了后,疲惫的神情立刻烟消云散,鼓足了精神拖着步子向前迈进。真是应了一句老话,“望山近,跑死马”,放眼就感觉触手可及的山峰,大家又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选择在这里宿营是因为周围2km范围内只有这一处有水源。到了地便立马瘫坐在地上,喘着粗气靠着石头缓了起来,而运送物资的六名同志为了不消耗过多给养,必须赶在天黑前返回山下,未待片刻,就吃了些随身带的干粮,立即沿着原路返回了。

  

  


  山间的气候多变,为了防止下雨将调查设备及物资淋湿,我们的队员把设备和物资安放到桦树泉唯一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石屋内,这间石屋是五六十年代在山里伐木作业时建造的,历经半个多世纪,虽然破旧但勉强可以挡雨,2010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时调查队员还在房屋里住过,由于年久失修,又逢阴天,为安全起见,再做好设备、物资简单地防雨措施后,大家还是分工合作搭建帐篷,紧接着支灶台、拾柴火,不一会就将宿营地收拾了出来,随着夜幕的降临,带着扑鼻香气的肉粥来到众人面前,大家围坐在火堆旁,对着肉粥、就着牛肉吃了起来,梳理着明天的行程计划。大山中的夜,黑漆漆,静的让人有些害怕,身上一阵阵起鸡皮疙瘩,队员们说的每一句话在大山中都显得格外响亮。夜渐渐的深了,调查队员们陆陆续续进入梦乡,磨牙打呼声此起彼伏,呈现出另一番别致景象,虽然跑了一整天,很困很乏,但我还是对这些特殊的声音过敏,翻来覆去,一时半会就是睡不着,想想这些战友们以山为家、以林为业、以苦为伴的精神,也深深的感动了自己。我卷缩在帐篷边,捣鼓着没有信号、电量呈报警状态的手机,简要记录着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不知何时,终究还是没能抵挡不住困乏和睡意,在朦朦胧胧中睡着了。

  


  凌晨四时许,轰隆的雷声响彻林间,一道闪电点亮天空,大家从睡梦中猛然惊醒,迅速起床搭建雨布,开挖防水槽,我作为组长第一时间跑到放置设备和物资的石屋处为设备和物资做防雨检查。就在大家刚刚做好防雨准备,大雨就随着雷鸣和闪电倾盆而下,队员们坐在帐篷内看着突如其来的雷电和大雨模糊着周围的视野,祈盼着雷雨能够尽快过去,不要耽误接下来的行程和任务,约莫一小时后这场雷雨才渐渐消失,东方的山峰慢慢泛起了亮光,清爽的空气褪去了睡意,便起身收拾了一下,做好出发前的准备。

  清晨六时左右,队员们吃过早饭,带上装备,调试好设备,进军监测样地,马合沟721号样地,是距离我们宿营地最近的一个调查样地,GPS显示直线距离3公里,虽然出发前大家都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崎岖的山路和热辣的太阳还是让大家吃尽了苦头,豆大的汗珠不断从大家的额头冒出,经过两小时才到了马合沟沟口,此时大家都已是气喘吁吁、汗如雨下,坐在沟边的石头上一边喝着水,一边拿出地图来找出样地的具体位置,稍作休息后便拾起了背包继续前进。进入马合沟内,突然45度陡坡山势变化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沟内乱石林立,越越往上走越陡,只能够放慢速度埋着头向上走,一点都不敢回头,这向下张望勇气还是留给日后浏览风景的时候在继续吧。

  经过一个多小时艰难跋涉队员们到达了上期调查人员设定的样地引点位置,找到引点标志物后大家不顾疲劳,迅速架起了罗盘,开始寻找样地西南角。275度、倾斜角50度、斜距150米,随着技术员周东报读数据,罗盘操作员范旭明娴熟的转动着罗盘仪,寻找着样地的确切位置,随着定位完成大家顺着罗盘的方向向上看去,斜距150米样地正好落在一处悬崖之上,看着前方近乎90度的陡坡峭壁大家决定原地休息恢复体力后再寻找样地。刚休息了一会,我们调查组最年轻的90后队员樊旭明,突然站起来说他休息好了,他觉得前面的路太陡峭了,非常难走,大家一起上会容易出现危险,他毛遂自荐,认为自己年轻、身体素质好、腿脚灵活,先去探查线路、清理落石后大家再走相对安全。小樊身形矫健,在峭壁上手脚并用往上攀爬,并不时清理周围的枯枝乱石,一条通往峭壁上方的小路逐渐清晰起来,由于攀爬峭壁时无法察看头顶的山势,下面的队员们不时地提醒着小樊,左边可以上去、右边更好走一些,通过半个小时的努力,沿着小樊为大家清理出来的崖壁小道,队员们你拉我拽互相帮助,有惊无险的全部到达了样地附近。

  


  时间已来到中午11点,3公里路程平时在山下半小时就可以走完,山上我们竟然足足走了5个小时。不知是不是“老天爷”在有意考验我们,此时头顶上的乌云不断翻滚汇集,见此情景大家顾不得休息,组长组织大家抓紧对样地进行复位。确定西南角、架罗盘、拉周界、复位样木、每木检尺、填写资料,大家一边关注着天气变化、一边分工明确地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样地现地调查,山里的天气变幻莫测,西边的乌云眼看着就遮盖住了我们上方的山头,大家争分夺秒的工作,乌云汇聚速度好像也在加快,顿时,豆大的雨点噼喱啪啦落了下来。为了人身安全,我们果断的暂停了调查工作,大家紧靠在一处避风的山崖下躲雨,为了保证调查使用设备不被雨淋湿,队员们把平板电脑、罗盘、导航设备都藏在自己衣服的最里面,用身体保护着。雨来的快去得也快,他的到来似乎专程是为了给我们“降温”,把我们成功淋湿后,它就迅速撤退了。雨虽然停了但是天气还是阴晴不定,乘着雨停间隙,我们尽快完成了样地调查。

  上山容易下山难,完成调查后准备沿着原路返回时,来时的小路被雨水冲刷的有些泥泞,湿滑的乱石加上坡度陡峭,已无法按原路返回,这时从小在山上长大的陈涛告诉我们,现在这种情况只能爬到山脊,再沿着山脊的石头慢慢往下走,脚上一定不能够沾有泥土,不然脚下容易打滑发生危险。于是他走在前面,一直不断提醒后面队员的落脚点,沿着山脊慢慢下山,然而中途又持续不断的遭到了雷雨的“骚扰”,经过好长的时间才终于安全到达了沟底,返回营地时已是下午15时,据我们从营地出发已过去了9个小时,今天的调查老天虽然和我们开了个玩笑,但好在我们啃完了这块硬骨头,圆满完成了今天的目标任务。

  在剩下的5天时间里,更多艰险的路程和恶劣的天气考验着我们,一天10小时、12小时的外业调查时间也让我们吃尽了苦头,有队员脚底磨穿了水泡,有人腿部肌肉拉伤,难以继续行进,甚至还有人把长毛发霉的饼子,简单的清理了一下继续作为干粮继续补充能量,但是不管有多少困难,无论有多少艰辛,队员们始终没有怨言,没有放弃任务,互相鼓劲、加油,充分发挥了我们贺兰山护林人“不畏艰辛、乐于奉献、敢打硬仗”的优良传统,不负组织嘱托按时完成了上级交予我们的任务,彰显了贺兰山护林人将不负习总书记的嘱托,坚决守护好宁夏人民的“父亲山”。



版权所有: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Copyright ©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20001112号
地址:银川市西夏区高家闸贺管局 联系方式:0951-2153996 邮编:75002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