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闻

爬山涉水登峭壁,只为心中那片“圣地”

阅读:319 时间:2021-09-07 14:42

 —记宁夏贺兰山保护区2021年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工作(一)

  巍巍贺兰山,屹立在宁夏的西北边界,抵御着三面风沙的侵袭,保护着银川平原地区的发展,作为贺兰山人,守护着贺兰山,更佑护着银川人民的幸福生活。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贺兰山生态保护和修复,摸清贺兰山林草资源,贺兰山管理局于8月9日组织开展保护区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在西北调查规划院、自治区林草局有关专家的精心指导下,贺兰山保护区40余名干部职工参与野外调查,历经20多天艰辛跋涉,于8月31日圆满完成53个样地外业调查。调查暂告一段落,但难忘调查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全副武装,负重奔赴营地

  贺兰山山大沟深,路途艰险,天还未亮,调查队员们已全副武装,大背包足有五十多斤,里面装满了几天的口粮,锅碗瓢盆,大米挂面,还有榨菜、火腿等熟食,他们计划在山里住5天左右。但山里能扎营的地方不多,贺兰山原本缺水少绿,再赶山上几十年一遇的干旱,地上蓄水的地方奇缺。调查队员们包里装的矿泉水,背上还挎着水壶,水对于他们太重要了。他们扛着大包,携带上调查工具从沟口出发了。

  

  夏末秋初时节,看似艳阳高照,实则是一阵阵寒气侵袭着调查队员们的衣缝,不堪重负的背已经湿透了,寒风袭来不禁让人打个寒颤,缩缩脖子,紧紧裤腿,搓搓手,抖擞抖擞精神继续向深山进发。一步一步负重艰难前行,踩着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乱石,可能是近期的几场雷阵雨发挥了作用,偶然在浅山沟道也能遇到潺潺流淌的溪水,队员们也顾不得躲避流水,只能淌着过了,身负五六十斤的物资想蹦跶也蹦跶不起来,汗流浃背,身边的美景也顾不得欣赏,心里边只有一个目标,并不是监测样地,样地今天遥不可及,今天的目的地就是宿营地,那个赶天黑前拼尽全力要到达的有水的地方,同志们一路上已经把壶里包里的水消耗殆尽,这该死的天、漫长的路、沉重的物资已经消耗了他们太多的水分,盼星星盼月亮在天即将黑了,来到了向导指引的宿营——“水源处”,这是我长这么大见过的最珍贵的水源,蚊蝇虫蚁,各种动物的足迹,都争相拥挤在这,这水的深度还淹不死一只苍蝇,向导说方圆两三公里就这有水,这是一个地下泉眼。带队组长吆喝一声,大家卸下称重的包袱,开始选择地势相对平坦,但又不低洼的山地开始扎营。炊事班长拿出随包携带的榔头斧子在水源处拨拉着沙子石头,一会水渐渐聚集的深了,他用勺子一勺一勺盛到行军锅里,今天下午的伙食炊事员为我们筹划了调和饭,煮点米、下点挂面、添点榨菜,加上组长媳妇精心炼制的羊肉臊子,累了一天的同志们口味大开,老周平时在单位也就吃一小碗,今天吃了两大碗,还吧砸着嘴,他看锅里不多了,就没再盛。小樊年轻,平时饭量就不错,今天更是三碗不过岗。据我观察,他们平时在单位也就吃今天的三分之一不到,看来今天他们是真饿了。

  夜宿深山,偶遇狐狸光顾

  一顿简单但有滋有味的晚饭下下肚后,天已经完全黑了,借着头灯和手电的亮光,大家开始商议明天的作战计划,组长拿出地形图,小范报了比较近的几个样地坐标,组长在图上比划着各自的距离,时不时皱皱眉、摇摇头,又点点头,在大家不知所云,经过大约十多分钟后,组长提出了明天具体要走的样地,经大伙讨论后一致同意。

  山里的气温越来越低,老毛膝盖本来就不好,一天的路加上寒冷的夜,他摸黑坐在帐篷里揉膝盖,还不时发出嘶嘶疼痛的声音,我给他递上了包里带的二两半装的北京二锅头,他一听是白酒乐了,说:这么死沉,你还带这玩意。话音刚完,还没等我开始回复,就听他咕嘟咕嘟开喝了,接着又听他说:“嘿,这下热乎了”、“哎,腿也感觉不疼了”,没过一会就只听到他呼呼的喘气声。我一夜是半睡半醒,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帐篷,我卷缩成一团,一会听到帐篷外丝丝拉拉的声音,一会又听到山里什么动物的嚎叫声,一整夜憋着一泡尿也没敢出去。

  终于熬到天亮了,我拉开帐篷探出了头,不自觉的又缩回了头,外边还是很冷,天气也阴沉沉的,我穿好薄羽绒服走出帐篷,眼前的情景还是让我有点始料未及,几个背包被什么动物给拉走了老远,小范包里的饼子袋也被撕开了,饼子东一个西一个,也不完整,我看了看足迹,回想起昨夜帐篷外的声音,判断应该是狐狸所为。远处的周工比我起的还早,一锅水都烧的开始冒气了,老毛、小范陆陆续续都起来了,组长让大家抓紧时间开始吃饭,泡面、饼子加卤蛋,一人一碗吃完抓紧上路,路途长、山路崎岖,时间紧、任务重,今天无论如何要把计划中的那个样地啃下来,否则就功亏一篑。

  日复一日,只为心中“圣地”

  新一天徒步开始了,眼前的绿色渐渐多了起来,贺兰山就是这么神奇,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降雨多了,植物的种类和植被类型变化也很大,从刚出发海拔1400-1600米以短花针茅、狭叶锦鸡儿为主的荒漠半荒漠山地草原,到海拔1600-2000米以蒙古扁桃、灰榆为主的疏林草原,再到2000-2300米以油松为主的油松亚带,再到2300-3000米以青海云杉为主的青海云杉亚带,最后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亚高山灌丛、高山草甸。一路上从怪石遍布的荒漠草原到郁郁葱葱的云杉林,这大自然的瑰宝,这变幻多姿的美丽贺兰山尽收眼底,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贺兰山的气候多变,危险也无处不在,当我们还在城中炎炎烈日下享受着空调带来的丝丝凉意,山中却早已是山雨蒙蒙,有时还夹杂着冰雹、雪花,海拔的上升和山中的一片片绿色影响着小气候,滋润着贺兰山的一方方水土,但随之而来是陡滑的峭壁、湿冷的空气和茫茫的雾气,给调查队员带来迷路、滑摔的风险。行走在陡峭的崖壁边,右手是唯一能紧紧依靠的山壁,左手是沟壑纵深的沟谷,如此惊险的走道,却是挡不住我们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前进的决心。这一次每个小组的带队组长都是管理局党委精心考虑确定的,这些选拔的同志一年四季进山巡查,经历过多次森林资源专项调查,有着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他们不仅要带好调查的路线,更要注意组员的安危,不时的要走在前,看向后,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累了,停下来休息欣赏会广阔的美景,渴了,有时循着潺潺的流水声饮一口山泉,再继续向着心目中的样地进发。

  

  徒步行走攀爬9个多小时,下午三点多终于抵达了样地,样地坡度近50度,“0度”、“90度”、“180度”、“270度”,1号样木...,2号样木......,在一声声呦呵中相互传递着样地方位角、样木具体信息,在24.49m*24.49m的闭合样地内,误差控制在0.49m以内,这不仅需要我们技术人员要有熟练的操作,更需要配合的同志们要有熟悉样地点位、方位的判断力,有上下攀爬的勇气和体能,前几日的学习积累和培训,此刻都化为一组组科学详实的数据。一天下来,汗水浸湿了衣襟,雨水湿透了鞋袜,既是磨破了双脚,扭伤了膝盖,也不曾有人抱怨,架一堆篝火,哼一段小曲,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继续计划着明日的行程,又是一个漫漫长夜,经过几日的战斗,大家已习惯了潮湿和寒冷,一个个疲惫的身体在帐篷中沉沉的睡去。

  

  历经艰险,圆满完成任务

  一个一个样地被攻克,6个小组,40多人,历经20多天,经过艰难跋涉,入驻深山,奋力拼搏,圆满完成样地外业调查。这期间,攀过惊险的峭壁,住过漏雨的帐篷,走过漆黑的山路,顶过炎炎的烈日,度过寒冷的夜晚,在茫茫的原始森林中迷失过,有的同志双脚水肿,有的同志膝盖扭伤,每一个样地的调查数据都凝聚着调查人员艰辛的汗水,他们时常冒着生命危险力争走到每一个样地的每一个角,让每一个数据真实、严谨,为更加准确评价贺兰山林草资源贡献力量。

  细细回想,贺兰山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除了各项政策措施的严格落实,更是一代代贺兰山护林人“舍小家,顾大家”艰辛值守的结果,保护区先后涌现有持刀勇斗盗猎分子的全国优秀护林员孙国亮,护林巡山腿骨折后仍坚持巡山的全国生态突出贡献者陈继军,还有一家三代坚守贺兰山的李国兵父子,以及负伤仍坚持在野外开展监测调查的周东、李静尧、李敏等同志,每一个护林人把他们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贺兰山,才守护起了巍巍贺兰山的雄伟之姿。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的接力棒一代代传承下去,新时代的贺兰山护林人将继续发扬“贺兰山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让一条条沟道、一片片林子、一座座山头都印上贺兰山护林人的足迹,让贺兰山山更青水更绿。



版权所有: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Copyright © 2022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20001112号
地址:银川市西夏区高家闸贺管局 联系方式:0951-2153996 邮编:75002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195号